|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神农本草经》:“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用药法象》:“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 可见,研究中药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讲讲药材的产地。同一种药材,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的质量优劣也是不一样的,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重庆的黄连(石柱),四川的川芎(灌县)、附子(江油)、麦冬(绵阳)、白芷(遂宁)、川牛膝(天全)等。
广药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广东的砂仁(阳春)、巴戟天(高要)、陈皮(新会),海南的槟榔等。
云药指滇南和滇北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云南的三七(文山)、茯苓(丽江)、诃子(临沧)、儿茶(西双版纳)、石斛(彝良)等。
贵药指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如产于贵州的天麻(赫章)、杜仲(遵义)、吴茱萸(铜仁)、朱砂(万山)、艾片(罗甸)等。
怀药指河南境内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河南的焦作温县、沁阳、武陟、孟州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为著名的“四大怀药”,此外尚有金银花(密县)、天南星(禹州)、天花粉(安阳)等。
浙药指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道地药材,如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包括白术(临安)、白芍(东阳)、浙贝母(鄞州)、杭白菊(桐乡)、延胡索(东阳)、玄参(磐安)、麦冬(慈溪)、温郁金(瑞安)等。
关药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吉林的人参(抚松)、平贝母(抚松)、鹿茸(双阳)、北五味子(集安)、东北的关龙胆和关防风等。
北药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山西的黄芪(雁北)、潞党参(潞安,注:今长治),山东的阿胶(东阿),河北的酸枣仁(邢台)、知母(易县)、祁白芷(安国)等。
江南药指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安徽的亳菊花(亳州)、滁菊花(滁州)、贡菊花(歙县)、牡丹皮(铜陵)、石斛(霍山)、木瓜(宣城),江苏的薄荷(太仓)、苍术(金坛),福建的泽泻(建瓯)、太子参(柘荣)、莲子(建宁),江西的枳壳(清江,注:今樟树),湖北的山麦冬(襄阳)、党参(南漳板桥镇)等。
西药指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甘肃的当归、秦皮,青海的秦艽(黄南),宁夏的枸杞子(中宁)。
藏药是指青藏高原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冬虫夏草、麝香等。
以上药材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接下来再讲讲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为动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的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因此药材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
《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 上面两段话就强调了药材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近代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苷以8月含量最高,麻黄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7~8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所以槐花、青蒿在开花前采收为好。
我们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也就是说,应该在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来采集这种药物。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豨莶草等;
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要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叶: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气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
以花粉入药者如蒲黄之类,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
以种子入药者,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白果、沙苑子、菟丝子等。
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者,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草与车前子等。
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小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
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根、根(块)茎:一般以早春、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收为佳。
“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本草纲目》)。 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成材缓慢,因此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造成树木枯死的掠夺式方法,以保护药源。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具体时间,须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活动季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
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如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
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
再如蝉蜕为黑蚱若虫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
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
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夏、秋二季蟾蜍多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
石决明、海蛤壳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生长发育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
矿物类药材的成分较为稳定,故全年随时可采收。
总之,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其采收方法各不相同。
正如《本草蒙筌》所谓:“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 足见药材不同,采收方法各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接下来讲第三点:中药的贮藏
中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味、泛油、风化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的变异现象。
只有掌握中药各种变异现象及特色,了解发生变异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治,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一 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
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虫害及鼠害。
(一)温度
中药在常温下成分基本稳定,利于贮藏,但当温度升至34℃及以上时某些中药就会发生变异,如含油脂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玉竹粘连、变味等。而温度低于0℃时,某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地黄、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细胞壁及原生质受损,从而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二)湿度
湿度可影响中药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药的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三)空气
空气中的氧和臭氧也对中药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离不开氧,因此,改变空气成分的组成比例是防治仓虫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日光
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
(五)微生物
微生物是中药材发霉、腐烂的主要因素。中药材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中霉菌类是造成中药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一)干燥
干燥是保存中药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没有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法、阴干法、烘干法、木炭干燥法、生石灰干燥法、通风干燥法、密封吸湿干燥法、微波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太阳能集热器干燥法等方法。
如细辛、辛夷宜阴干,大黄、山药可以烘干,人参、鹿茸采用石灰干燥法,款冬花、红花运输时常采用木炭干燥法。
(二)冷藏
采用低温(0~10℃)贮存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发生生虫、发霉、变色等变异现象。
低温冷藏不仅可以防止中药材及饮片的有效成分变化或散失,还可以防止菌类孢子和虫卵的繁殖。如人参、哈蟆油等常用此法。
(三)密封
密封或密闭贮藏可以避免外界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等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可在密闭容器中添加石灰、沙子、糠壳、木炭等吸湿剂或贮藏于地下室。
如刺猬皮、蜣螂虫等动物类药材可以采用生石灰埋藏贮存,熟地黄、龙眼肉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于密闭容器贮藏等。
(四)化学药剂养护
本法主要适用于储存大量药材的仓库。但由于化学杀虫剂往往对人体也有不良影响,因此适用于中药的防霉杀虫剂很少,以选择毒性小的为宜,常选用不易残留的化学熏蒸法来灭菌杀虫。常用磷化铝或硫黄熏蒸,需注意熏蒸后通风排毒。
(五)对抗同贮养护
利用不同性能的中药和特殊物质同贮,具有相互制约,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现象的传统贮藏养护方法。
如泽泻、山药等与牡丹皮同贮可以防虫保色,番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花椒与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及全蝎同贮可以防虫蛀,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可以防霉变等。
此外,乙醇或高浓度白酒是良好的杀菌剂,某些药物与乙醇或白酒密封贮存,也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六)气调养护
气调即空气组成的调整,简称“CA”贮藏。
气调养护,指通过技术调节密封容器内的气体组成成分,降低氧的浓度以防中药变质的方法,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科学经济的贮藏方法。
此外,还有60Co-γ射线辐射技术、气幕防潮技术、气体灭菌技术、无菌包装技术、埃—京氏杀虫技术、高频介质电热杀虫技术等。
我们应根据中药的品种、特性、季节气温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特殊中药应重点保护,做到科学养护,保证质量,降低损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