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回复: 20

永乐无疆——高句丽古迹探寻篇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2-20 18: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高句丽琉璃明王【黄鸟歌】
正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锻树相寻。——高句丽【人参赞】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偃流还渍影,浸霞更上红。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高句丽定法师【咏孤石】
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高句丽乙支文德遗隋将于仲文】
无论在当初还是现在,高句丽与渤海的故事都过于传奇,也太过虚幻。
然而这一次的旅行,我的目的偏偏就是把这两个国家的传奇故事从书本拉进现实。以前的敦煌之行可以说是朝圣之旅,而这次的东北,却更接近于寻踪。去找寻那一段段英雄事迹,文采风流剩下在经过千年岁月过后留下的残迹。
小时候看陈道明老师主演的【末代皇帝】,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在满洲国即将败亡之际,关东军和溥仪商议将政府迁入群山包围的通化,试图负隅顽抗。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留下对通化这个地方的痕迹。



通化博物馆

而高句丽遗迹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3座都城,五女山城,丸都山城和国内城,后两座都在通化下辖的集安。
直奔高句丽当年的核心三都,诱惑力要比探访其他散落在山林间的城址要大得多了。
Day1——桓仁 五女山城
飞机到达通化后,可以先在通化市区休息一晚,逛逛博物馆。第二天一早乘火车不过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桓仁,傍晚再坐火车回通化,时间可以安排的很合理,也节约经费。



通化博物馆藏元代蟠螭纹玛瑙带饰板,国家一级文物。通化博物馆虽然展馆面积不大,但特色文物并不少,还是建议一观的。



青铜短剑,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晚期。通化博物馆藏。



斧镜范。国家一级文物。

说到高句丽王城与王陵这一批世界遗产,除了桓仁的五女山城,都集中在通化。那么五女山城是凭什么挤进了申遗名录呢?
很简单,这里是高句丽开国之君朱蒙创建的王城。祖宗肇基之地若不入世遗名单,就说不过去了。
而五女山这座山峰也非常有意思,桓仁的山峦叠翠里唯独只有它的崖壁是光秃秃一片,非常显眼,一出桓仁火车站便能远远望见。


当然了,能进世界遗产名单也是因为五女山城的高句丽遗迹种类完整且保存度高,从高句丽时期的上山道路到宫殿基址以及城墙一应俱全。
这座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的堡垒海拔大约800米,共开东西南三面城门。目前鸭绿江两岸的100多座高句丽山城中,五女山城是时代最早,海拔最高,地势最为险要的一处
高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大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江之北,可不战而取矣。(可见高句丽山城在防守上的优势)
国家初建之时,都城最重要的是防止别国军力的侵犯,因此中原都城的礼制方面在高句丽这段时期并不被重视,也可以说此时高句丽的国力同样不允许。但到了迁都平壤之后,高句丽就引进了里坊制度,采用方格网道路,从此山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从都城用途贬为拱卫首都的要塞了。



十八盘,高句丽时期进入五女山城唯一的上山道路。足见山城之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五女山城南门城墙



南门城墙

虽然按一般说法,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时就把都城从桓仁迁到了集安。可这种修筑山城的模式却继续为高句丽所延续。集安的新都便是由平原城(国内城)还有相配套的山城(丸都山城)共同组成这明显是五女山城和下古城模式的延续。



晨雾中的五女山西门城墙



虽然是早期王都,但是五女山城的城墙用石垒的还是相当整齐

难能可贵的是五女山城城墙保存度之高让人震惊,东门城墙甚至最高处还有7米。想来当初作为高句丽王都的年代,这座山城之壮观必定远超现在,再加上五女山城高耸的地势和狭窄的山间小道,想攻克这样一座堡垒,恐怕只能打持久战看看高句丽撑到何时会粮绝了。



东门城墙



东门城墙应当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



五女山城的东门,笔者从西门走来一路都以为自己迷路了


不过或许是因为这里是高句丽兴起之地,当时国力实在有限,加上五女山顶峰的土地限制,所以山城内发掘出的几座可能是宫殿的建筑基址面积恐怕也就是现在普通民居的规模了,与很多人幻想中“楼阁玲珑五云起”的王家宫阙还是有着天渊之别。



五女山城1号大型建筑基址,长13.5米,宽5米,应为6开间建筑。推测为王宫遗址。



五女山城兵营遗址,有20多座房址组成。虽然王宫建筑面积也不大,不过比起士兵们蜗居还是好得多了

桓仁之后的集安,是高句丽琉璃明王营造的首都,同时也是高句丽古迹的集大成之地长寿王陵,好太王陵,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壁画,洞沟古墓群,外加丸都山城和国内城......
先别急着看花眼 ,这一大堆古迹除了丸都山城以外,基本都在贯穿集安市区的一条中轴线上,不需要太过弯弯绕绕。因此,笔者在集安虽然仅安排了两天,但依旧保证了充足的时间看完了所有高句丽古迹,还抽空去了鸭绿江上乘船细赏对岸的朝鲜风光。



夜色下的鸭绿江。对面的朝鲜城镇散落在山间。



将军坟,一般被认为是高句丽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在位长达78年,活到了91岁,故有此号。而长寿王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高句丽的早期墓葬多用积石冢,这是西伯利亚地区广泛分布的墓葬形式,可能是东北亚民族的共同传统,并被高句丽沿用到了国内城时期。尤其在夺取汉四郡故地之后,高句丽受汉文化礼制影响,王陵出现了陪葬墓和祭台这些附属设施。但在迁都平壤之后,高句丽就主要使用封土石室墓了,积石冢逐渐消亡。
长寿王在位时期将高句丽首都迁移到了平壤  ,死后却依旧归葬故里,与不远处自己的父亲好太王高谈德的陵墓相伴。



长寿王陵四周都有非常巨大的护坟石。因为高句丽王陵独特的外貌,也有东方金字塔的别称。


长寿王陵边长31.58米,高13.1米,阶坛7阶,砌石22层,环四周有11块护墓巨石。墓道口开于第5阶坛中间,内有两具石棺床,墓顶由巨石封住,周围有等距离凿出的圆孔,发掘出有莲花纹瓦当和铁链这些遗物,可见墓顶原本应有其他建筑。此外附近还有陪葬王族墓和祭坛遗址。



长寿王陵祭坛遗址



长寿王陵1号陪葬墓,相当于古老的石棚墓与长寿王陵微缩版形制的结合,体现了高句丽墓葬的多元性。

和传言一样,长寿王陵里的确韩国游客比中国游客多得多了。笔者前去游览的时候刚好碰到两个韩国旅游团,一行人都很兴奋的挨个和  长寿王陵合影留念。反倒是我这个中国人对合影这事没半点兴趣,只能在一旁安安静静为了拍张纯王陵无游人乱入的照片等了好久。
一想起正是因为朝韩这种对高句丽和渤海国历史的执念,导致了东北许多考古成果迫于政治原因不能为大众所知(高句丽遗址甚至未能进入前两批国保),这个感情就颇为复杂了。



长寿王陵里的韩国游客

其实好太王与长寿王这对父子的陵墓结合起来才是一个伟大的墓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好太王陵规模较长寿王陵要大,虽然依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可石砌墓外围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远没有长寿王陵依旧留存的这么威武霸气。但长寿王陵却又没有像好太王碑这样名动四方的纪功碑流传下来。
固然能说成是各有所长 ,但总觉得体现的还是各有缺憾这方面更多一点。



好太王碑。原本一直裸露在外可以随便拍照。但评选世界遗产前建了这个四面围着玻璃的碑亭,从此之后内部就严禁照相了。

不过笔者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碑亭玻璃下方细看会发现一些小格子,从这里面把相机伸进去虽然不能拍到全貌,但也总能窥得一角了。这样既不让守好太王碑的工作人员为难,又可以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回忆照片,岂不是两全其美?



虽然走位低了一点,不过其实拍的也还行,照样也很清晰

说到好太王碑的碑文内容,百度和维基这些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有高句丽的建国神话以及好太王一生南征北战,攻破百济,赶走入侵日本等等丰功伟绩,还有关于高句丽陵户方面的记载。
那么在这里我就只补充些好太王碑其他比较有意思的知识:
1.就算不是历史爱好者,喜欢看古装剧的应该也知道“倭寇”这个词。常用来代指13世纪以来出现在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日本海贼。
但真正把倭和寇连用组成倭寇一词,目前最早能找到的实证,就是出自这块5世纪初的好太王碑。不过这里面是把侵略新罗的日本军队称作倭寇并不是后世一样大量用来代指海贼了。
2.新罗寐锦。好太王碑里把新罗王称作新罗寐锦,而日本正史【日本书纪】中同样记载了新罗寐锦一词。可说好太王碑证实了将新罗王称作寐锦的现象出现的非常早,且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了高丽时期。
那这个怪词是怎么来的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新罗王号居西干、麻立干、尼师今的最后音节在古语中都与锦字同音或相似,所以就慢慢为寐锦这样的读音,也颇有道理。



太王陵。虽然四周护坟石与长寿王陵同样高大,但外表实在大大不及了。



散乱的巨石证明当年太王陵外表可能要比长寿王陵更具气魄,但可惜没能敌过岁月匆匆。

太王陵现高14米,北面长68米,东面长62.5米,西面长66米,南边长63米。阶坛8级,砌石21层。不得不说,即便石块散乱,但仰望还是能隐隐感觉到当年的恢弘气势。


破落也有破落的好处。长寿王陵是别指望能从阶梯攀登而上了,不过太王陵连墓室都是开放的。虽然其中的文物已经被清理出来送到各研究机构,可能进墓室瞻仰这位传奇英雄最后的长眠之地,也已经满足很多访古爱好者的理想了。



太王陵的墓室入口就在这堆乱石之中,很是沧桑



太王陵墓道



墓室内两具石棺床,好太王就在这里逐渐从历史的记忆中远去了。

而太王陵内出土了什么样的珍贵文物呢?先卖个关子,稍后再做解答。



太王陵的巨大护坟石。可惜“安如山固如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中国的史书,如【汉书】,【北史】都有“高句丽俗好宫室”这类记载,可见高句丽政权的诸位国王对豪华宫殿的追求。
【三国史记】记载,烽上王九年八月(公元300年),高句丽居然发动国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女修建宫殿,在这种全民动员之下,所建宫殿想不宏大恐怕都是不可能的。

遗憾的是因为高句丽国内城的核心部分如今正是集安市的中心,因此建筑基址多被现代建筑叠压  ,只根据现有部分考古发现粗略的推断国内城的宫城应当就是在高句丽遗址公园附近,其具体的宫殿规制至今不甚明了。


而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之间的关系,应当不像是某些说法提的和平时期以国内城为都,战争时迁入丸都山城。因为丸都山城并没有发现取暖留下的大量火炕之类的遗迹,高句丽又怎么会确信战争不会在冬天发生呢?
所以恐怕多数时候丸都山城是作为夏季行宫使用。
另外一点就是虽然把丸都山城叫做山城。但丸都的地势根本不和之前介绍的五女山城在同一档次上,最多算一个中等土坡。如果说这里是高句丽专设用于战时避难的都城,实在有些名不符实。



丸都山城国保碑

在上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国保碑之后有一堆碎石。而这就是丸都山城如今留下的最壮观的遗迹,山下贵族墓葬群。虽然丸都的部分城墙也有所保留,但完全比不上数百座高句丽贵族墓集中起来带给你的视觉冲击。



丸都山城山下贵族墓葬群








丸都山城山下墓群实际上是高句丽洞沟古墓群的一部分。不过洞沟古墓群绵延三四十公里,散落多处。个人推荐只需要看丸都山城墓群也就够了,反正内部也是进不去的。



兄冢。因为有两座形制十分相似的积石墓靠在一起,所以分为兄弟冢命名。年代大约是5世纪。



弟冢



笔者主要是为了美观所以选取这个能展现群山包围的视角。丸都山城在背面一个土坡上,和图里几座山没什么关系

丸都山城原本叫做尉那岩城。始建于公元3年。公元198年山上王以此为王都,从此改名丸都。公元342年,其主要建筑毁于战火。山城平面是不规则长方形,周长六千多米。西门和南门城墙尚存,此外还有瞭望塔,莲花池和宫殿遗址等等。



丸都山城城墙






要说到丸都山城最传奇的故事,大概就是鲤鱼退兵。根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大武神王11年,公元28年。汉朝辽东太守出兵至丸都山城和高句丽进行围城战。战事陷入僵持阶段时,高句丽王采用大臣的建议给城下汉军送去莲花池内捉到的鲤鱼,使得汉朝军队认为丸都山城内水源充沛,粮草充足,从而丧失了继续鏖战的决心,很快退兵。
而丸都山城内的确有莲花池,这段传奇故事留下的痕迹。



丸都山城莲花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丸都山城瞭望台,这里视野开阔足以远眺国内城。瞭望台残高4.5米,内侧有两条台阶可登顶。



其实乍一看笔者还以为这是一处王城内的墓葬,毕竟顶部碎石覆盖这种形式太类似了。



瞭望台正对着戍卒居住遗址,可见王宫前的守卫之森严。



瞭望台前的戍卒居住址

丸都山城的宫殿在公元342年毁于高句丽与燕国的战争之中。东西宽75米,南北95.5米,作3层台阶,四周以石块砌墙,每座建筑均有排水设施。即便是一千七百年后的现在,整个基址也颇有惊人的气魄。



丸都山城宫殿基址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韦庄的【秦妇吟】中长安城的悲剧与高句丽丸都山城的遭遇如出一辙。
与丸都毗邻的国内城主要的遗存反倒是丸都缺少的城墙。国内城四面城墙均有连贯的保留,西门一带还有高句丽时期的排水通道遗留。并且国内城城墙石块垒积的非常整齐划一,这大概就是一国之都和边远军州山城的差距。
有趣的是虽然高句丽已经灭亡一千三百多年,但是今天集安市的主要繁华区域还是在高句丽国内城的范围里,可以轻轻松松的绕着国内城留下的四面城墙走上那么一圈细致的观赏。
国内城是高句丽继五女山城后的第二座王都。建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一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作为高句丽政治中心长达425年。长寿王迁都平壤后,国内城仍然作为陪都。
国内城城墙周长2741米(东墙558米,西墙699米,南墙749米,北墙735米)。城墙以修凿工整的长条形和方形石块饰面,内部土石混填。墙面石条垒砌严谨,由地表往上层逐渐内收,每层内收10-15厘米,保存较好处可达11层。
现确认门址4处,马面20处,角楼遗址2处,西墙外侧发现大型排水涵洞遗址1处,城内中部发现大规模建筑遗址,推测为宫殿区。
2004年7月,国内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成为国家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



国内城东门,高句丽时期城东为官署区,贵族百官平常均由此入城。民国时此门被命名为辑文门。



国内城的四面城墙所用石块都这样规整并有层次感。

说来也是有点意外,笔者先去了号称是王宫遗址的高句丽遗址公园,结果什么都没看到,纯纯粹粹就是个市民健身公园。以为国内城已经原貌全失,失望的打算去肯德基买个甜筒安慰自己的时候就发现了路上的城墙遗迹  。(这也不能怪我嘛,网上的集安游记基本  都没几个写国内城城墙的  )



国内城南门,如今仅存基部,东西面各有一处马面,相距12米。



民国时期,在高句丽南门西侧100米外重建了一座南门,命名为襟江门。

因为笔者发现国内城城墙的  时候已经到了傍晚了  ,所以第一天之逛了南门和东门城墙,之后就去鸭绿江边观景去了。
而西门和北门城墙  我是在第二天的上午前去走访的,西门的高句丽时期排水涵洞遗址现在被玻璃罩护住,但从缝隙依旧可以通过相机放大拍摄到清晰的影像。
至于北门城墙就横亘于集安北部几个居民小区里,这种家门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房子我也想住啊~



民国时期,将西门命名为安武门





值得注意的是西门部分城墙所用的砖块并不是那么的规整,色彩也比较多样,反而有股别具一格的美感。

国内城西门则是位于西面城墙南部三分之一  处,至于排水涵洞遗址则要从西门往北去几百米的地方。



国内城西门址

西门排水涵洞现存16.25米,宽0.8米,残深0.95米,高句丽时代真真切切的遗存,很是有生活气息。



外侧的保护玻璃罩,可以看到两边的空隙,拍照的时候就从这里选取角度了。



沟槽以两层较为规整的石条垒砌而成,沟底以石板平铺,沟口现存8块大型封盖石


国内城在建立两百年后曾被公孙康出兵焚毁,之后再次重建。
唐高宗时,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后其长子泉男生与两个弟弟不和遭到驱逐  ,泉男生就从王都平壤再次返回国内城,并从这里向唐朝投诚请兵。在泉男生的协助之下,唐朝终于在第8次出兵时将高句丽灭亡。



可能也是因为国内城投诚的原因,所以并没有被唐军破坏,城墙才能一直留存到今天。

至于国内城的北城墙命运就比较坎坷了,民国时期对其他几面城墙都  还略有维护,唯独对  北门进行了封堵,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 开通。



北城墙剖面



国内城东北角马面遗址



北城墙堪称绿化最好的了,蔓草丛生,哈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安博物馆,在之后的行程里我也去  了一趟吉林省博。在高句丽藏品方面,吉林省博相比集安博物馆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基本应该都是集安看不上的   展品被送去了省博。。。
不过这么牛逼的集安博物馆并不是免费的,成人门票70元,学生票35元,而且内部还  禁止拍照,几十个监控探头盯着。门票贵不准拍照这也是网上对集安博物馆给   差评多的主要原因。
(不过笔者可以教大家一个方法,把相机夹在腋下,双手抱胸拍照,,虽然累点吧,不过能躲过监控)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集安博物馆的藏品(手抖请谅解)



好太王陵出土【鎏金铜节约】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了,很多人对“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这个称号里国冈上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好太王陵在高句丽当时所在地的名称。高句丽前中期的国王死后称号里多带着王陵所在地的名称。而好太王还号永乐大王,这点在好太王碑里有记录。



好太王的金步摇冠,感觉能当吉林镇省之宝了。



好太王陵鎏金铜帐钩



鎏金盖弓帽。高句丽人武艺超绝,从陵墓壁画狩猎图等可见一斑



2号与3号均为好太王陵出土



铭文砖。左侧的一块就是关于好太王陵的,“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可惜终成空想。



鎏金素面鞍桥



鎏金镂空鞍桥



好太王陵出土鎏金镂空马镫



鎏金带卡



桃形马饰



各类饰品



鎏金衔标



鱼尾形金饰



玛瑙珠与金环饰



鎏金马饰,鎏金铜铃

为了不破坏大家将来亲自前去观览的兴致,也就只放这些文物了。不过集安博物馆建筑本身的设计倒是挺有特色,外部看起来颇有后现代风情。



集安博物馆

至于吉林省博物馆的高句丽文物相比之下就逊色许多了。



鎏金铜鞋底。这点就佩服集安博物馆了,把两幅金光灿灿的鎏金鞋底留在了自己那,把这一个保存较差的交到了省里。



白玉耳杯。集安市粮库出土。材质为和田玉。应当是汉朝赐给高句丽王的珍品。



高句丽鎏金镂花饰

大家都知道高句丽始祖   朱蒙是扶余 国  的王子,而吉林省博虽然高句丽时期的藏品不过尔尔,但是扶余时期的文物却不乏精品。



扶余国各类饰品,与高句丽的饰品风格几乎一致。可以看出两者的传承关系。



双龙仙鹤纹鎏金铜当卢,扶余。



鎏金铜牌饰,扶余



鎏金铜面具,扶余

本次旅途对于高句丽的古迹的探访就到这里为止了。当然啦,高句丽的传奇故事是不可能通过这么短一篇游记就能说出个脉络的,仅仅是好太王碑里的金戈铁马,就足以让人为之神往了。
开篇的四首诗文,是如今仅存的高句丽诗歌作品。虽然数量稀少但足够看出此时汉文化  已经对这个东北民族  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句丽不仅仅是壁画中那个只会挽弓逐马的民族,同样 有着自己对文学方面的理解,这也为之后渤海国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下两篇,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吉林与黑龙江境内渤海国与金国的知名遗迹,敬请期待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0 18: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起了朴真奭教授的考证,蒲鲜万奴创立的东真国南京也是山城与土城相结合。
顺便,朴老与景爱先生那几片互打嘴仗的论文实在是太过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0 18: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个很可惜,本来在我行程里的,结果东北突然大范围暴雨,只能舍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0 18: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以后有机会也根据大君先生的路线图走一趟,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0 18: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接下来渤海国的有兴趣也可以同样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0 18: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非常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0 18: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器物精美而宫室鄙陋,可见立国山陵之间的支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0 18: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如此,所以迁都平壤之后修建的安鹤宫就跟之前大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0 18: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不会是半岛所有人的祖先,但也绝对是部分人的祖先。就是这样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0 1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